第82节(3 / 4)
萧燕绥倒是不太担心自己,毕竟,就算她历史知识匮乏,但是,至少到了唐朝之后,祖父萧嵩有时会和她说起大唐疆域和边关战事,听得多了,对于安禄山最初的根据地安西四镇的位置,萧燕绥总是了解的,随后的争斗,不出意外的话的,最先陷入战乱的也定然会是西北一带,至于江南,陷入战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于,如果叛军真的打到了这里,基本上也就已经意味着改朝换代了,到了这种地步,叛军反而又没了继续打下去的意义……
萧燕绥的思路越想越远,无意间便微微拧起了眉,从安史之乱再到西北边关的王思礼,自然而然的,又忍不住的想到了还在长安城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第110章
听到萧燕绥突然皱着眉叹了怄气, 阿秀被吓了一跳,忙不迭的轻声问道:“六、六娘?”
萧燕绥摇了摇头, “我在想长安城的事情。”
——还有长安城里的那些人。
思及李倓, 萧燕绥的心中便又是一阵感叹。
到了这个时候,说实话,她自己都不太清楚, 究竟该不该后悔,当年读大学的时候没去选一门唐朝历史解读之类的选修课了。
反正萧燕绥本人的历史水平十分堪忧,所以,自唐玄宗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她是完全不知道的。
虽说如今的太子是李亨, 可是,太子能不能上位这个问题, 即使历史上已经注定, 可是对于萧燕绥来说,却依然还是个未解之谜……
连太子李亨的情况都弄不清楚,轮到太子李亨的子女,萧燕绥就更觉茫然了。
她结识了李倓后, 才知道了这个名字,于她而言, 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而非历史书上或是浓墨重彩的连篇累牍卷、或是信手勾勒的简单一笔。
萧燕绥上辈子也是一直顺风顺水,都没太经历过叛逆期这种情况,到了唐朝这里, 两辈子的年龄加起来,更是早就过了该叛逆的岁数。祖父萧嵩本人不会明言,不过,对于母亲裴氏或者兄长萧恒等人表现出来的、并不欲她和东宫之人有所牵连的态度,萧燕绥其实也谈不上排斥,只是觉得略有些遗憾而已。
立场问题从来都是个大问题,只不过,到了封建王朝,朝中争权夺利动辄便是牵累无数无辜性命的残酷,这样的背景下,让立场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曾经乃是齐梁皇族的兰陵萧氏,在这方面倒是一直都是个中翘楚。
也是回到南兰陵郡的老家之后,萧燕绥在和祖父萧嵩一起钓鱼的时候,祖孙二人闲聊说话,萧嵩颇为悠哉的给自家孙女讲古,萧燕绥才知道,当初的兰陵萧氏,在齐梁皆灭之后,因为一早就投靠了北朝,然后理所当然的混成了北朝的贵族身份,等到不久之后又是乱世,北朝再度覆灭,隋唐之乱而后天下初定之时,当年南朝幸存的门阀,便唯独只有一个兰陵萧氏了……
说起世家之显赫时,有俗语戏称其为“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可是,殊不知,这句戏言里所说的“世家”,乃是门阀制的一个整体,若是当真细论“世家”的底细,不难发现,在数百年的风云变幻后,有多少当年显赫的世家,也早已经凋零至尘埃里。
如今,唐朝也已经定国数百年过去,兰陵萧氏齐梁房依旧声势显赫,族中人才辈出,不见丝毫颓落衰败之意,然而,就与萧嵩关系交好的陆家,就这几年间,随着陆象先的去世,却是极为明显的衰落下来了……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这种中国古典的朴素哲学,本就自有其道理,说得更直白点,其实就是风水轮流转罢了。
曾经的萧燕绥完全不会去考虑这种虚无缥缈的事情,她是理科生,崇尚科学,很少唯心,可是,大概是唐朝的生活终究还是太闲了,也就到了萧家老宅之后,萧燕绥才稍稍找回了一点上辈子每天在实验室度日的感觉,不过,就算是这样,实验强度依然差得海了去了。
至少,上辈子的萧燕绥,忙起来的时候,都是直接把三两把椅子并起来,直接就睡在实验室里凑合着,到了唐朝这里,哪怕是鼓捣水泥和玻璃最忙的时候,萧燕绥都还能抽出时间来和祖父萧嵩吃饭以及自己散步遛狗。
再加上,即使是喜欢夜宴和饮酒的唐朝,都没让萧燕绥感受到丰富的夜生活,每天天一黑也干不了别的事情,只能躺床上睡觉,可不就有的是时间去瞎想和琢磨那些有的没的东西?
之前还在长安城的时候,萧燕绥一个状况外的技术宅都能清楚的意识到长安城的势力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她和李倓之间的交情,或者换成随便任何一个其他人也都一样,考验的从来不是两个人之间的性格磨合,而是彼此双方背后的政治立场倾向……
自古繁华、歌舞升平的长安城中,在经历了韦坚之案和杜有邻之案后,终于再次陷入了一种被粉饰太平后的波澜不惊,而在看似平静的气氛之下,正酝酿着更多不知要卷进多少人的波诡云谲。
还在萧家老宅陪祖父萧嵩养老的萧燕绥,倒是恰好暂时跳出了这些数不尽的阴谋阳谋,能够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静观其变……
·
夜色之下的华清宫,灯光点点,水影波漾,时有丝竹管乐之隐传来,正是一副静谧悠然之景。
玄宗选中张氏女为新的太子良娣,这一诏令既下,太子李亨虽因前两次令人元气大伤的婚变,尚有些受打击,不过,随着玄宗的安抚下来,太子李亨也很快便渐渐恢复了起来。
最重要的时候,张氏乃是玄宗姨母的亲孙女,这一层亲缘关系,令她的身份,在东宫幕僚的眼中,显得尤为重要。
如今,只待暑期过去,玄宗和杨贵妃从避暑游玩的华清宫回到长安城的兴庆宫中,东宫里,太子李亨纳张良娣的婚礼,便可以开始准备起来了…… ↑返回顶部↑
萧燕绥的思路越想越远,无意间便微微拧起了眉,从安史之乱再到西北边关的王思礼,自然而然的,又忍不住的想到了还在长安城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第110章
听到萧燕绥突然皱着眉叹了怄气, 阿秀被吓了一跳,忙不迭的轻声问道:“六、六娘?”
萧燕绥摇了摇头, “我在想长安城的事情。”
——还有长安城里的那些人。
思及李倓, 萧燕绥的心中便又是一阵感叹。
到了这个时候,说实话,她自己都不太清楚, 究竟该不该后悔,当年读大学的时候没去选一门唐朝历史解读之类的选修课了。
反正萧燕绥本人的历史水平十分堪忧,所以,自唐玄宗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她是完全不知道的。
虽说如今的太子是李亨, 可是,太子能不能上位这个问题, 即使历史上已经注定, 可是对于萧燕绥来说,却依然还是个未解之谜……
连太子李亨的情况都弄不清楚,轮到太子李亨的子女,萧燕绥就更觉茫然了。
她结识了李倓后, 才知道了这个名字,于她而言, 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而非历史书上或是浓墨重彩的连篇累牍卷、或是信手勾勒的简单一笔。
萧燕绥上辈子也是一直顺风顺水,都没太经历过叛逆期这种情况,到了唐朝这里, 两辈子的年龄加起来,更是早就过了该叛逆的岁数。祖父萧嵩本人不会明言,不过,对于母亲裴氏或者兄长萧恒等人表现出来的、并不欲她和东宫之人有所牵连的态度,萧燕绥其实也谈不上排斥,只是觉得略有些遗憾而已。
立场问题从来都是个大问题,只不过,到了封建王朝,朝中争权夺利动辄便是牵累无数无辜性命的残酷,这样的背景下,让立场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曾经乃是齐梁皇族的兰陵萧氏,在这方面倒是一直都是个中翘楚。
也是回到南兰陵郡的老家之后,萧燕绥在和祖父萧嵩一起钓鱼的时候,祖孙二人闲聊说话,萧嵩颇为悠哉的给自家孙女讲古,萧燕绥才知道,当初的兰陵萧氏,在齐梁皆灭之后,因为一早就投靠了北朝,然后理所当然的混成了北朝的贵族身份,等到不久之后又是乱世,北朝再度覆灭,隋唐之乱而后天下初定之时,当年南朝幸存的门阀,便唯独只有一个兰陵萧氏了……
说起世家之显赫时,有俗语戏称其为“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可是,殊不知,这句戏言里所说的“世家”,乃是门阀制的一个整体,若是当真细论“世家”的底细,不难发现,在数百年的风云变幻后,有多少当年显赫的世家,也早已经凋零至尘埃里。
如今,唐朝也已经定国数百年过去,兰陵萧氏齐梁房依旧声势显赫,族中人才辈出,不见丝毫颓落衰败之意,然而,就与萧嵩关系交好的陆家,就这几年间,随着陆象先的去世,却是极为明显的衰落下来了……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这种中国古典的朴素哲学,本就自有其道理,说得更直白点,其实就是风水轮流转罢了。
曾经的萧燕绥完全不会去考虑这种虚无缥缈的事情,她是理科生,崇尚科学,很少唯心,可是,大概是唐朝的生活终究还是太闲了,也就到了萧家老宅之后,萧燕绥才稍稍找回了一点上辈子每天在实验室度日的感觉,不过,就算是这样,实验强度依然差得海了去了。
至少,上辈子的萧燕绥,忙起来的时候,都是直接把三两把椅子并起来,直接就睡在实验室里凑合着,到了唐朝这里,哪怕是鼓捣水泥和玻璃最忙的时候,萧燕绥都还能抽出时间来和祖父萧嵩吃饭以及自己散步遛狗。
再加上,即使是喜欢夜宴和饮酒的唐朝,都没让萧燕绥感受到丰富的夜生活,每天天一黑也干不了别的事情,只能躺床上睡觉,可不就有的是时间去瞎想和琢磨那些有的没的东西?
之前还在长安城的时候,萧燕绥一个状况外的技术宅都能清楚的意识到长安城的势力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她和李倓之间的交情,或者换成随便任何一个其他人也都一样,考验的从来不是两个人之间的性格磨合,而是彼此双方背后的政治立场倾向……
自古繁华、歌舞升平的长安城中,在经历了韦坚之案和杜有邻之案后,终于再次陷入了一种被粉饰太平后的波澜不惊,而在看似平静的气氛之下,正酝酿着更多不知要卷进多少人的波诡云谲。
还在萧家老宅陪祖父萧嵩养老的萧燕绥,倒是恰好暂时跳出了这些数不尽的阴谋阳谋,能够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静观其变……
·
夜色之下的华清宫,灯光点点,水影波漾,时有丝竹管乐之隐传来,正是一副静谧悠然之景。
玄宗选中张氏女为新的太子良娣,这一诏令既下,太子李亨虽因前两次令人元气大伤的婚变,尚有些受打击,不过,随着玄宗的安抚下来,太子李亨也很快便渐渐恢复了起来。
最重要的时候,张氏乃是玄宗姨母的亲孙女,这一层亲缘关系,令她的身份,在东宫幕僚的眼中,显得尤为重要。
如今,只待暑期过去,玄宗和杨贵妃从避暑游玩的华清宫回到长安城的兴庆宫中,东宫里,太子李亨纳张良娣的婚礼,便可以开始准备起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