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徐氏 第13节(3 / 4)
一方面,徐书怡帮助崔庆和更好地同其他家人相处,另一方面,她鼓励崔庆和多多到村中走动。
时日一长,不但家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崔庆和的名声在村中也有了一定的恢复。
“三郎,你要是一直自视甚高,不同乡邻们亲近,以后肯定会后悔莫及。你数一数咱们上河村,里面有多少人是姓崔的?在村子里,崔姓是大姓,所有姓崔的就是一个宗族。宗族的优势你不会不懂吧?”
宗族的重要性崔庆和当然懂,就说自己家里吧,爷奶死得早,只留下了爹一根独苗。当时若不是七叔公他们出手相助,爹的日子能过得这么好?
村里可怜的人家不少,也不见七叔公个个都相帮。那他为什么对爹这么尽心相帮?原因很简单,就凭爹和他一个姓,出自同一个宗族。
想明白的崔庆和,在十月的一天,拎着一篮子蔬菜叩开了七叔公家的大门。
也不知七叔公跟他说了什么,反正回家的崔庆和,心情似乎有些小小的激动。
又去了两次,崔庆和回来后忽然就宣布了一则消息---他将于三日后同另外两位族兄前去雁秋山。
众所周知,雁秋山山脚下矗立着一座在整个大越国都比较有名的书院---锦堂书院。
按照崔庆和的说法,族兄崔元玮对锦堂书院一直心生向往,早就存了去书院观瞻一番的心思了。
他口中的崔元玮就是七叔公的长孙,今年已有十八,去岁考过了县试和府试,倒在了最后的院试上面。
不过即便如此,村里人对他仍旧非常崇拜,在他们看来,十八岁的童生已经很了不起了。
一听说崔元玮也去,崔长河即刻放了心:“由元玮带着,爹一百个放心呢。”
似是看出了徐书怡的欲言又止,崔庆和赶紧又补充了一句:“爹,娘,村长书为了我们三个人的这趟出门,特意从镖局请了个壮汉,还请爹娘放心。”
果然村长做事周全,徐书怡默默地点了点头,说道:“你早去早回。”
好嘛,之前打着游学的幌子想要去会美人,谁知美人的事泡汤了,游学的机会倒是真的上了门。
崔长河在听见“早去早回”四个字的时候,猛不丁想起了曾夫子说过的话,便道:“听你娘说的话了没?早去早回,可不能光顾着游玩,要是耽误了课业咋办?”
“不会的,有元玮族兄看着呢。”崔庆和笑道。
三日后,崔庆和离开了家。
崔家之后的日子还是照样的过,下地的下地,打短工的打短工,做家务的做家务,绣花的绣花。
十月的最后一天,在菜园子里摘菜的方氏忽一下晕倒了。发现这一情况的人正是崔玉梅,当时见方氏倒下来的样子,她急忙尖叫一声:“啊......”
屋里的其他女人们个个跑了出来。
徐书怡按捺住狂跳的心,指挥道:“大郎媳妇,你和兰花把人扶到西厢房去,喂点水。我去叫朱大夫。”
朱大夫来的时候,方氏已经醒了,半靠在枕头上,只是面容依旧有几分白。
细细搭了会儿脉,朱大夫老脸上露出了笑:“喜事,喜事,庆森媳妇这是有身子了!”
这么快就又怀上了?方氏兴奋莫名,暗道:自己果然是个有福之人。
不同于其他人的高兴,徐书怡的眉宇间却很快起了一分忧色,因为她想到了小孙女玉芬的月份。玉芬才只有七个多月大,两胎之间的间隔时间会不会短了一些?
心里想着,嘴上自然而然地也把担忧问了出来:“朱大夫,我儿媳妇的身体没什么状况吧?”
朱大夫又伸手把了把,摸着胡子说道:“庆森媳妇的身子的确有些弱,我稍后开张方子,你们按方抓药。等过了三个月,我再过来瞧一瞧。”
“嗳,听您的。我这儿媳妇可就要拜托您了。”徐书怡一边把人送出去,一边递过去诊钱。 ↑返回顶部↑
时日一长,不但家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崔庆和的名声在村中也有了一定的恢复。
“三郎,你要是一直自视甚高,不同乡邻们亲近,以后肯定会后悔莫及。你数一数咱们上河村,里面有多少人是姓崔的?在村子里,崔姓是大姓,所有姓崔的就是一个宗族。宗族的优势你不会不懂吧?”
宗族的重要性崔庆和当然懂,就说自己家里吧,爷奶死得早,只留下了爹一根独苗。当时若不是七叔公他们出手相助,爹的日子能过得这么好?
村里可怜的人家不少,也不见七叔公个个都相帮。那他为什么对爹这么尽心相帮?原因很简单,就凭爹和他一个姓,出自同一个宗族。
想明白的崔庆和,在十月的一天,拎着一篮子蔬菜叩开了七叔公家的大门。
也不知七叔公跟他说了什么,反正回家的崔庆和,心情似乎有些小小的激动。
又去了两次,崔庆和回来后忽然就宣布了一则消息---他将于三日后同另外两位族兄前去雁秋山。
众所周知,雁秋山山脚下矗立着一座在整个大越国都比较有名的书院---锦堂书院。
按照崔庆和的说法,族兄崔元玮对锦堂书院一直心生向往,早就存了去书院观瞻一番的心思了。
他口中的崔元玮就是七叔公的长孙,今年已有十八,去岁考过了县试和府试,倒在了最后的院试上面。
不过即便如此,村里人对他仍旧非常崇拜,在他们看来,十八岁的童生已经很了不起了。
一听说崔元玮也去,崔长河即刻放了心:“由元玮带着,爹一百个放心呢。”
似是看出了徐书怡的欲言又止,崔庆和赶紧又补充了一句:“爹,娘,村长书为了我们三个人的这趟出门,特意从镖局请了个壮汉,还请爹娘放心。”
果然村长做事周全,徐书怡默默地点了点头,说道:“你早去早回。”
好嘛,之前打着游学的幌子想要去会美人,谁知美人的事泡汤了,游学的机会倒是真的上了门。
崔长河在听见“早去早回”四个字的时候,猛不丁想起了曾夫子说过的话,便道:“听你娘说的话了没?早去早回,可不能光顾着游玩,要是耽误了课业咋办?”
“不会的,有元玮族兄看着呢。”崔庆和笑道。
三日后,崔庆和离开了家。
崔家之后的日子还是照样的过,下地的下地,打短工的打短工,做家务的做家务,绣花的绣花。
十月的最后一天,在菜园子里摘菜的方氏忽一下晕倒了。发现这一情况的人正是崔玉梅,当时见方氏倒下来的样子,她急忙尖叫一声:“啊......”
屋里的其他女人们个个跑了出来。
徐书怡按捺住狂跳的心,指挥道:“大郎媳妇,你和兰花把人扶到西厢房去,喂点水。我去叫朱大夫。”
朱大夫来的时候,方氏已经醒了,半靠在枕头上,只是面容依旧有几分白。
细细搭了会儿脉,朱大夫老脸上露出了笑:“喜事,喜事,庆森媳妇这是有身子了!”
这么快就又怀上了?方氏兴奋莫名,暗道:自己果然是个有福之人。
不同于其他人的高兴,徐书怡的眉宇间却很快起了一分忧色,因为她想到了小孙女玉芬的月份。玉芬才只有七个多月大,两胎之间的间隔时间会不会短了一些?
心里想着,嘴上自然而然地也把担忧问了出来:“朱大夫,我儿媳妇的身体没什么状况吧?”
朱大夫又伸手把了把,摸着胡子说道:“庆森媳妇的身子的确有些弱,我稍后开张方子,你们按方抓药。等过了三个月,我再过来瞧一瞧。”
“嗳,听您的。我这儿媳妇可就要拜托您了。”徐书怡一边把人送出去,一边递过去诊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