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28)(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说罢,他抿一抿唇,露出从容神色。
  看着好友这副一切尽在掌握中的样子,郭信挠挠头,说:不明白。不过既然无事,我便安心了。
  郑易却说:也并非全然无事。这样,等我见完云戈之后,再做打算。
  郭信吐出一口气,说:也只能这样了。
  郑易说得坚决,但事实上,他第一步就折戟。
  跑去燕府一问,才知道,燕云戈压根没回去。
  郑易想了想,道:燕叔总是在的,我既然来了,总要拜会一下。
  小厮知道郑家少将军与自家郎君关系一直很好,对老将军而言,也是相当于半个儿子的亲厚小辈。听到他的话,当即笑呵呵地答应下来,引郑易进入屋中。
  昨夜下了一夜雨,到这会儿,天色已经放晴。
  郑易见到燕正源时,后者正在书房写信。
  见了郑易,燕正源也未避讳什么。郑易看他把信塞入一个竹筒中,交给旁人,才来招呼自己。
  接待客人,最初几句话自然是寒暄。不过紧接着,郑易往前一步,对他说了些什么。燕正源的笑意一点点收敛,眉尖拢起。
  于长安的百姓而言,这年的五月谈不上好坏。
  下过一场雨,往后就是晴天居多。平日行走在城中,还是像往日一样做做买卖,其他就是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
  但对朝中诸臣来说,五月,尤其是五月下旬,整个朝堂都蒙在一片凄风苦雨之中。人人见了面,都是一副忧愁神色。
  这是必然。皇帝病得起不来身,接连半个月都再未出现。宫中始终没传出什么消息,而现在看,这已经是最好的状况,至少说明皇帝的情况未再恶化。
  这种时候,除了礼部专门负责官员以外,明面上,甚至没人再讨论几位王子怎么还没进长安的事。
  谁都知道皇帝召这些王子来长安,就是带着要从他们之中挑选太子的意思。说得直白点,依皇帝身体状况,他要是在近几日里崩了,第一个进城的王子,就会成为下一任皇帝。
  这会儿说起此事,岂不是咒皇帝早死吗?被言官参上一本,谁都受不了。哪怕真有什么念头,也该咽到肚子里。
  至于燕家少将军忽而病了的话,更是只被零星说起,没有更多人留意。
  一直到了六月,皇帝的状况终于有所好转。几个先帝留下的辅政阁臣被召进宫一次,证明皇帝已经有了初步与人议事的能力。
  也就是这会儿,张院判被同僚换下来,可以回家歇上两天。
  他挂念着儿子读书的情况,一边担心皇帝的状况,一边归心似箭。
  张院判自己当了太医,却决心让儿子换条路走。在儿子不到五岁的时候,就给他找了远近闻名的先生开蒙。
  如今张大郎十六岁,再过不到两个月就要参加院试。
  回家以后,张院判径自去了儿子院中,看他读书如何。
  在宫中待久了,他走起路来轻声轻脚。到了地方,先止住小厮行礼地的动静,再悄悄探头,往儿子书房的窗口看去。
  第一眼,张大郎捧着一卷书在读。
  张院判露出欣慰神色。可下一刻,张大郎哈哈大笑起来,一边笑,一边自言自语,说:我可一定要把这记下来,明日哎,爹?!
  张大郎一抬头,就和张院判的目光对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