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胤禛继续道,“还有像那个曹寅家,他欠的银子可是为了皇阿玛南巡接驾才借的。”
  “你三哥诚亲王呢?”
  “三哥是养门客,编书。”这么多欠银子的就他三哥和太子的最难办。
  “编书?我怎么听说这编书是皇上让你三哥编的?”胤禛点头确定了苏莹的听说,苏莹皱起眉,“编书这事,不是本就应该国库出银子?诚亲王这是自己掏钱编书吗?”
  胤禛赶紧止住福晋,“养门客啊,养门客很花银子的,不养门客,这哪来的人编书?”
  “——翰林院啊!”自古以来编书校正,不都是翰林院的活吗?
  说起编书,就让苏莹想起清廷主持编纂的《明史》,前面太久远的就不说了,这明末的历史真是让人看了就来气 简直是乱七八糟。
  身为祖上有一个人是大夫的人,苏莹觉得明朝末年老朱家能坚持到那个样子,实在是难能可贵。
  明朝末年,硝烟四起,在北有女真强势崛起,南有李自成犯上作乱,而从北京城到中原腹地瘟疫横行,死者数不胜数,十室九空,人口大减,陕西干旱饥民无数吸引了朝廷注意力的情况下,老朱家依然挡住了女真北下之路几十年,到最后被李自成给黑了。
  可是你看清廷靠着东林党的徒子徒孙们编纂的《明史》是如何写的?好像从头到尾除了东林党就没一个好人,就没有一个爱国人士了一样。
  可现实呢?在清兵入关之后,因为人手不足,各地的官员原封不动的继续当官,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控制着天下的那群人依然是明末考出来的那群人。
  ——讽刺不讽刺!?
  同样也就是这群利益毫无受损的一群人在那里靠着他们的笔书写了《明史》,这样的明史又有多少是值得相信的?
  至少他们不会写,因为一场大瘟疫,导致了根本无人可上战场抗击清军!李自成这样一群流氓(看看他们进北京城之后的所作所为)组成的所谓农民军就这样势如破竹的冲进了北京城!而这场大瘟疫连绵了百年两个朝代才终于结束!
  苏莹觉得她祖母坚决不在南方安家绝对是有一部分对东林党的不屑在里面。
  想到这里,苏莹坚决点点头,“那些门客确实该让诚亲王自己出银子。”
  胤禛无语了,摇摇头继续接着福晋的话说,“皇阿玛准备修一本字典,翰林院都去筹备这个去了,可没空参与三哥主持的书。”
  苏莹叹口气,“说白了,都是一群死猪不怕开水烫的。”
  胤禛也叹气,“所以我才头疼啊!”
  苏莹把胤禛拉近了点,低声道,“其实这事也不难,让太子先还了欠银,诚亲王那银子就好要多了。”
  胤禛摇头,“太子就是那个更不可能还银子的。”
  苏莹微笑,“你就问太子,他有那么多银子的亏空,就不怕皇上多想吗?”
  胤禛不解,“皇阿玛多想什么?”
  苏莹第一次发现自己也是有政治智慧的,扬扬下巴,“收买朝臣,私养——”被捂住嘴巴了!
  胤禛干笑了两下,“我明白了,不用说出口!”话说,身为掌着八旗中的一旗,身为镶白旗旗主的胤禛还真没想过这个可能!
  不过这事,放到太子身上,嗯,以前绝对不会,现在嘛,胤禛还真不敢肯定!
  “那我就先去劝劝太子。”胤禛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也算是缓和父子关系的好办法,不然太子现在行事越来越不成样子,皇阿玛不高兴,他们这些皇子也不好过。
  也不知道胤禛是怎么劝的太子,反正没两天太子就把国库欠债还上了,太子都给了银子,身为和太子关系不错的诚亲王也只能咬牙给了,剩下的皇子阿哥们也只能乖乖跟上。
  让苏莹没想到的是九阿哥竟然也欠了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