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嘉玉很怀疑他的诚意。
  段伟祺又道:“对了,你的polo停哪里来着,楼下车库大半都是polo样的车。”
  李嘉玉举手要拍他,段伟祺笑着滚到一边,去找他的电话,叫人过来拿车子。安排完了,他问她:“明天打算开哪辆?”
  “你便宜一点的车还有哪辆?”
  段伟祺认真想。
  李嘉玉觉得没法指望他,道:“算了,明天不出远门,我打车。”
  段伟祺:“三辆车都不够你轮的,你还是检讨一下自己车技吧。”
  李嘉玉扭头:“我不。主要还是你送修太慢,我才轮不开的。”
  “对,对,都是我的错。”
  “要不多买两辆polo备用?”
  “滚蛋。丢不起那人。”
  李嘉玉经过认真研究和与肖兵的讨论,最终确定了一个早教项目的案子。她与那家企业创始人经过数次沟通,谈得非常好。创业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妈妈,叫谢妍。她在国外读的是儿童教育,后打算回国创业,开办一家幼儿园。开办幼儿园的手续繁琐,比她预计花费的时间长很多。手续还没办下来,这时候她却发现自己怀孕了。她怀孕后便干脆将幼儿园的事暂时放下,锻炼、休息,一边为生宝宝做准备,一边重新思考创业方向。怀孕期间,她接触了许多新晋宝妈宝爸,发现国内的早教市场混乱,费用奇高,鱼目混杂,许多爸爸妈妈对早教的认识也有误区。于是她灵感一现,打算创办一个线上早教app,将她在国外学习到的早教知识在国内推广。
  谢妍从怀孕期间就开始写策划案,张罗资源。现在她的宝宝已经一岁半,她的早教app也已经上线运营了半年,有一批稳定的用户。她前期拿到了天使投资,现在需要继续融资,以向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扩大营销,稳定运营拓展收入。
  谢妍创办线上早教app的想法一是现在全都用智能手机,这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工具,也是必须占领的产品平台。二是线上课程产品成本低,推广面大,一般家庭也能承受这个费用,能更好的普及。三是线上课程是让爸爸妈妈学会如何早教,然后自己与孩子互动,自己为孩子早教,早教的过程就是与孩子玩的过程。这样能增加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提高亲子关系。
  李嘉玉很喜欢这个项目,也赞同谢妍的理念。她看了谢妍的商业计划书,详实清楚,对市场分析和远景预期都挺实在。李嘉玉与谢妍沟通几次,问得非常详细,谢妍回答得也很明晰,没什么含糊糊涂的地方,看得出来她确实是思考得挺周全。他们的课件拍得很不错,内容也有趣。
  李嘉玉觉得这项目管理团队还好,弱点在营销,技术层面也弱些。但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
  李嘉玉做了方案往上报,肖兵这边很快通过,但在刘茂这边被卡住了。
  有另一位同事的案子跟李嘉玉的撞车了,他那也是早教项目,对方是一个新兴的教育品牌,早教是他们新业务。他们主营的是线下的早教班,有实体教室,目前已在十个主要城市开设了二十一家课堂。线上主要是一些小知识和用户约课、课后服务的内容。这项目招投的体量是李嘉玉这个项目的四倍,当然预期的益利也比李嘉玉这个要大得多。
  公司最终选择了同事的项目。李嘉玉觉得很遗憾。
  不过谢妍那边也不发愁,她的项目很快也找到了别的资本注入。她与李嘉玉投缘,对李嘉玉给予她的帮助非常感谢。
  这事很快就过去了。李嘉玉原也没多想,但后来有位男同事告诉她,她的那个早教项目其实很不错,完全符合过审的标准,他看过另一个同事的方案,严格说起来,并不比李嘉玉的好。体量大,回报率却没那么高。其实按鼓励新人的惯例,应该选李嘉玉这个项目才对,他们几个私下还讨论,大概是老刘想给李嘉玉一个下马威。
  李嘉玉这么一听就不太舒服了。她打听了一下,还真是。通常新人报的项目,如果没什么大问题,公司怎么都会给过一个。做得越多,标准当然会越高。李嘉玉那个项目案子很成熟,挺全面的。但正好就这么巧撞了车,也是倒霉。
  不管最后毙了她的项目是什么原因,反正明面上挑不出什么毛病来。肖兵还鼓励了她,说她方向把握对了,继续努力。后来余进来找她,说听说了这事,同一个行业同业务公司确实不能同时投两家,但他看过方案,李嘉玉这个是移动互联网业务,跟传统线下培训服务还是有差别,让李嘉玉重新再报一下。
  李嘉玉摇头,说那项目已经找到别的投资了。余进听罢也不多说,只道那再看看别的。这次方案做得特别好,很全面仔细,分析的路子也对,数据详实,以后就按这个标准来。
  李嘉玉应了,心里颇郁闷。
  这事她与段伟祺提起,段伟祺抚抚她脑袋:“你长这么漂亮,遇到点挫折也是正常的。”
  李嘉玉把他揍了。
  事情过去不久,李嘉玉去听了一场路演,这是一个大学生团队,叫“喜巧家居”,做的是积木式家居解决方案,通过折叠、摆放等便能变化出不同家具,专门针对租房、小户型、学生宿舍等生活家居的使用需求。设计很漂亮,实用性也强,已经有三个产品系列,目前在线上做销售,生意还不错。他们想融资建立自己的生产线,并在各城市的大学城附近开设门店。
  李嘉玉想起当初自己与苏文远一起创办远光时的情形,当初他们还没这个路演的条件,创业的环境也没现在这么好。李嘉玉对这个团队顿生好感,与他们聊了聊。因为有着同样的创业经历,所以聊得很投机。李嘉玉介绍了当初自己大学创业时遇到的问题,也从现在的市场环境给予这个团队一些建议。
  “喜巧”明显要比谢妍的项目稚嫩,李嘉玉谈了半个小时便发现不少问题,她耐心地给他们分析,鼓励他们改进。大家换过了名片,约好保持联络。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