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似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相关的记载了。
  当初去博物馆的时候,自己瞥见过青铜的齿轮,可是完全没有往那个地方想过。
  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的齿轮,是如同车轮般厚实而且笨重的存在。
  看似简单而小巧的普通东西,其实承载着整个工业的发展。
  当初在北平建立军工厂的时候,皇帝提出了流水线的建立,还奇怪为什么都是人力的流水线传递,而不是靠齿轮的联动设计。
  现在等他真的看到初代机的时候,才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
  轮子,齿轮,履带。
  这三样,可以完成一个力的转换和交接……
  皇帝低着头拨弄了下那个尺寸和契合度颇高的活塞,不紧不慢道:“赏。”
  这句话一出,刚才那些还神情忐忑的大臣们都有点懵。
  东西都没造出来,这就开始赏了?
  虞璁被剧透了上下五百年,自然不会告诉他们,这蒸汽机应该是两百年以后才有的玩意儿……你们能造出一半来都已经可歌可泣了。
  “陶瓷汽缸如果容易开裂和炸碎的话,可以考虑换土和窑子。”虞璁想了想道:“拿纸笔来。”
  他凭借着现世的记忆,画了几样不同尺寸和形状的齿轮。
  “这个应该用精钢铸造,会比现在这轮子般的玩意好用很多。”
  中国古代没有太多系统性的工艺传承,但起码铸造技术是刚需,还是能跟上日益发展的需要。
  在军工厂被建造出来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被相当优厚的条件吸引了过来。
  赵璜照着已有的制度筛选了一批人下来,让他们埋首于火炮和火铳的改良和研发。
  从前工部那边场地有限,可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他们有专门的车间进行各种材料和时间的试炼,每一次的锤炼和烧制都有完整的前后记录和整理,无形中推进了各进程的发展速度。
  虞璁开完会之后,特意去大学里面转了一圈。
  他还记得朱载壡提过的事情。
  如果说从前接手的明朝,是一个暮年的老人。
  那他就像一个医生,在不断地改进这老人的心肺,让他渐渐地能够正常呼吸。
  但是……还远远不够。
  无论是私塾,又或者说学校的普及程度,还是医疗制度的设计,都是一团的虚无。
  在寻仙考推出之后,虞璁心里就觉得不太对劲。
  毕竟能够接触到数理,并且能够通过这些考试的,大多都跟出身和家庭有关。
  比如沈如婉在未出嫁之前要给家里的亲戚算账,戚灵也是如此。
  而真正书香世家出身,如同杨慎这样的人物,是断然不会有功夫和心思去看什么数理数论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